浦东新区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分论坛:浦东新区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分论坛 智联未来,6G与低空经济产业展望专场顺利召开
8月20日晚,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分会场 “智联未来,6G与低空经济产业展望” 论坛于张江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移动通信协会承办。

本学术年会分论坛聚焦5G、6G移动通信技术对低空经济产业升级的赋能路径与技术演进方向,旨在构建政产学研用多方协作的高效对话平台,推动移动通信技术与低空经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论坛特邀移动通信及低空经济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 ——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邹卫文、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教授郑百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国中、上海翰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事业部总监乔进等嘉宾,以会议报告、圆桌论坛等形式展开深入探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邹卫文教授以《面向下一代通信的光芯片关键技术及应用验证》为主题,主要探讨了光芯片技术及其在6G和低空经济中的应用前景。他以光在传统通信、互联等领域的作用引入,介绍了以光为传输媒介的光芯片技术。并提出6G时代对速率和时延的更高要求,以及光芯片在处理大带宽跨频段信号方面的潜力。邹教授还展示了团队在光芯片原理、设计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光芯片在6G生态中的作用,包括跨频段信号处理、低空探测等。最后,他指出光芯片在特定场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强调了其在未来通信技术中的重要性。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教授郑百林主要探讨了低空经济的发展新思路,特别是低空物流和深水港的应用场景。郑教授首先分析了低空经济对三维空间和通信导航技术的依赖性,强调其在传统经济模式上产生新产品和模式的重要性。他提出移动深水港概念,介绍了移动深水港的运作模式,并通过与传统深水港的价值对比,说明其在突破地理限制、降低成本、提升灵活性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此外,还讨论了低空重工业的潜力,以及无人机在物流、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前景。郑教授还提到了技术挑战,包括无人机的载重能力、协同作业、定位导航通讯等,并强调了全固态电池在动力系统中的潜在应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王国中教授以《6G+低空经济+海上风电:融合之网》为主题,探讨了6G技术对通信基础架构的革新,分析了低空经济的场景需求与挑战以及海上风电的智能化需求,研究了三者融合网络的技术架构。王国中教授详细分享了融合之网的构建思路,通过海鲜运输、海上风电及远洋船监控等实际案例,说明了该融合网络在提升运输效率、优化海上风电运维、改善远洋视频传输等方面,有着优于传统单一技术应用的表现。

上海翰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事业部负责人、上海蓝天救援队及雨燕应急成员单位无人机队队长乔进以《5G无人机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为主题,介绍了5G无人机在应急救援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分析了其在信息获取与监测、现场救援与处置、指挥调度与协同等方面的作用,分享了在火场、地震与地质灾害等救援中的实际案例。乔进结合实际救援经验,说明了5G无人机在突破地理限制、提高救援效率、降低人员风险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以及对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意义。

圆桌讨论环节,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产业部合作拓展总监王楠博士,原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分所所长孔华威与报告分享嘉宾们同台,围绕当下热门的AI技术,探讨AI技术如何赋能6G与低空经济,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

本次学术年会移动通信论坛,通过剖析低空经济在物流运输、智慧城市、应急救援等场景的创新应用,结合 5G、6G 频谱资源规划、通感融合技术、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前沿成果,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链与移动通信技术链的双链融合,通过前瞻性技术研讨与产业痛点攻坚,为浦东新区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也为浦东打造世界级通信产业硬实力注入动力。
- 上一篇:RWA万亿市场即将启动 黑马项目盘点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